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资 > 部门动态

金普新区2020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总结

信息时间::2021-01-29

字体:[小]

  今年以来,金普新区围绕国家、省、市“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有效举措,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激发社会活力,推动金普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28.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6.3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17591户,新办理企业登记9373件,占全市24.11%。
  一、2020年“放管服”改革工作完成情况
  (一)简政放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
  1.承接省市赋权,跑好“放管服”改革“接力棒”。一是扎实做好权限取消、承接和调整工作。2020年,新区取消、承接和调整行政职权事项71项,各职能部门主动对接,及时调整权责清单,制定办事指南和办事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接得住、管得好。二是积极开展权限申请。新区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围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职权赋予,努力实现“新区事新区办”。今年3月向省政府申请省级行政职权31项,5月向市政府申请市级行政职权65项。三是有效实施权限管理。在编制政府权力、责任、行政许可、中介服务事项等6个清单目录构成清单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形成中介服务事项清单86项;开展取消、减免不动产登记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10余项。同时,加强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实行动态调整,禁止变相审批,给企业一张“明白纸”,给群众一颗“放心丸”。四是开展下放事项阶段性“回头看”工作。为确保下放事项“接得住,用得好”,新区17个部门对2017年以来省政府下放的164项行政职权事项开展阶段性“回头看”工作。确保事项承接部门均按下放要求依法依规实施,各项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助力市场主体走向更广阔“舞台”。一是推出企业登记全域通办。将企业设立登记从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单点办理,拓展到辖区各市场监督管理所多点办理,实现“一放到底”。全域12个市场监督管理所均可开展个人独资企业和一人有限公司(自然人独资)两种类型企业的设立登记。截至10月底,金普新区共办理全域通办企业374户,方便了企业群众“就近办”。二是开展“证照分离”改革。金普新区在第一批推进106项“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的基础上,启动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工作,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通过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方式为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后开展相关经营活动提供便利,进一步破解了“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企业反映突出的难点问题。三是放宽市场主体经营场所限制。通过街道、社区集群登记方式,实行“集中登记场所”方式登记;宾馆、酒店等本身具有场所、场地,提供租借合同和场所营业执照即可登记;依托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群注册,实行住所(经营场所)报备制;实行“一址多照”。通过放宽经营场所限制,有效提升了企业登记便利度,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四是推进企业注册与注销便利化。在东北率先实施政银合作便利企业注册登记、境外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承诺制等新举措,让企业准入更加宽松快捷。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凡是符合市场监管部门简易注销条件,无需提交税务部门出具的清税证明,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注销,解决了“入市容易退市难”的问题,降低企业退出成本。
  3.优化整合审批流程,构筑行政审批“高速路”。一是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对一件事涉及多个许可事项的,实行关联许可事项“一链办理”,实现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受理、并联审批。目前已完成100项多部门联办事项的办事指南和事项表编制工作,正在建立线上线下运行机制,运行后将实现更深层次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二是推行“容缺受理”工作机制。新区各部门对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逐项梳理,形成新区容缺受理事项清单249项,清单内事项在办理时如出现申请材料欠缺或存在瑕疵但不影响实质性审核的情况,可以先受理后补齐,有效压缩审批时间,助力审批提速增效。三是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制发《大连金普新区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大金普司〔2019〕18号),对实施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适用范围和对象、标准文本、工作流程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落实到位,切实减少“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
  (二)加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1.以制度规范行为,推动高质量执法体系建设。一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三项制度。制发《大连金普新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大金普管办发〔2019〕16号),新区主要执法单位已制定基础制度并公示。二是整合执法队伍。成立由管委会直接管理的行政执法“大中心”,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全面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三是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强化对涉企信息的归集公示和共享,编制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组织各监管部门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库和检查对象名录库,对880余户企业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工作,并通过网站“双随机、一公开”栏目进行公布和调整,接受社会监督。
  2.监管方式多样化,助推市场经济良性快速发展。一是对药品等重点领域实行重点监管。实行药品分级分类管理,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品种、重点区域的监管,截至目前检查辖区零售药店799家,检查医疗机构380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24份,对乳制品、糕点、白酒小作坊等食品生产主体进行专项整治,有力地保障了新区居民饮食用药安全,推动食药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二是全国首创“诚信承诺+现场审核+远程查验”监管新模式。大连自贸片区管委会联合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借助企业书面承诺、现场审核、互联网视频工具远程查验,对食品流通、餐饮、药品零售等领域的重要风险点开展监管,探索信用事中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的监管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现代化治理能力。三是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在依法监管前提下适度放宽市场监管,对市场主体登记备案、广告发布、食品安全、商标使用等36类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推行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免罚制度,为市场主体营造了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辽宁省“互联网+监管”平台上线运行,全区29个相关政府部门已开通账号、设置管理员,为实现我区规范监管、精准监管、联合监管打好基础。
  3.持续整治涉企收费,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一是多部门联合开展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规范工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局、财政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共检查5家行政主管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5人次,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了清理规范。二是加强违规涉企收费投诉举报制度。畅通投诉渠道,以金普“马上办”专线为抓手,按照“谁设立、谁监管、谁负责”原则,核实处理乱收费、乱摊派及其他相关违规涉企收费问题。对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行为,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发挥震慑作用。三是强化重点领域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工作。新区将港口、检验检疫等进出口环节收费,商业银行等企业融资相关收费,供电、供气等公用事业收费,公路、铁路等物流领域收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业协会相关收费等作为重点领域,严厉查处不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不落实停征免收收费项目,不按规定降低收费标准,借疫情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收取保证金等行为,确保每一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三)优化服务,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1.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营造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环境。一是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可办”。依托省、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事项办事指南和优化审批服务流程,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截至目前,新区1114项依申请类和公共服务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二是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依托省、市一体化平台,通过拓展服务渠道,上线邮寄系统,规范政务服务办事指南等方式,实现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目前新区依申请类和公共服务类政务服务事项可实现最多跑一次1106项,最多跑一次比率99.28%。三是推进线下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组织新区各部门梳理依申请类和公共服务类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推进除涉密或场地有特殊要求等事项“应进必进”。截至目前,新区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18项,除 44项有合理理由不进驻外,其他974项均实现进驻,实现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规范管理。
  2.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公开、统一、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一是统一政务服务标准。新区各部门按照“三统一”的原则,多轮逐项梳理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对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及环节等按照要求进行完善。二是实现审批承诺时限平均减少60%以上。目前,新区依申请类和公共服务类政务服务事项1114项,法定时限24234个工作日,承诺时限6671个工作日,承诺时限压缩72.47%。三是推进电子印章和电子证照工作。共梳理统计上报24个部门的电子印章需求,由省里统一制作;梳理各部门电子证照123个,其中61个市级授权证,62个自录证,均已完成信息采集录入,着手电子证照数据汇聚工作。
  3.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一是开展“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构建“外网申请、内网审核”模式,推行线上申请、联网审核、现场核验、一次办结流程,将原来办理贷款审批及不动产抵押登记需往返银行、不动产登记中心4次的问题,缩减为只跑1个部门,企业和群众只需携带相关材料到银行即可办理抵押登记,避免了群众来回跑和重复提交材料。同时已经与邮政储蓄银行、建设银行合作完成“互联网+不动产”抵押业务异地登记工作。二是推进“互联网+公积金”。借助官方网站、网上办事大厅、自助终端、客服热线、服务短信、官方微博、微信订阅号、手机APP、微信服务号等9个线上服务渠道实现“掌上办”。深化数据共享,接入全国异地转移接续平台,职工异地调动可在调入地直接申请、一次性办结,无需两地往返办理账户转移,实现“简单办”。与工商、民政、人民银行等实现网络互联、数据贯通,实时核查相关信息,免除办事群众开具相关证明。部分银行网点及自助设备就近办理公积金业务查询和自助还款等业务,实现公积金业务“就近办”,服务“触手可及”。
  (四)提升营商环境,助力新区高质量发展
  1.对标一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两项《条例》学习贯彻工作方案,按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层层落实。制定学习计划,将两项《条例》纳入新区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开展《条例》宣解,优化营商环境理念和举措深入人心。二是开展营商环境评估和优化提升工作。聘请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设计具有新区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对新区营商环境进行评价,形成《金普新区营商环境评估报告》,制定《金普新区营商环境专项优化提升方案》,聚焦我区营商环境短板,提出改革创新举措,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开展市区联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先导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制定《金普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重点开展六项自主创新改革,其中“创新人才发展机制”作为我区重点创新任务,将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打造全链条、精细化、无障碍的一流人才生态环境。四是制定《金普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两年行动方案(2020—2021)》。方案围绕国家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评价 18 项指标,以切实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堵点、难点为出发点,共设置优化政务服务、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跨境贸易、获得电力等18个领域103项任务,为各部门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目标、依据和支撑,有利于各行各业创新发展。五是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与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不符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废止和修订。经反复梳理,修改3件、废止9件、保留49件,推动了新区形成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体系,为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扫清了制度障碍。
  2.畅通诉求渠道,发挥8890便民服务热线优化营商环境作用。一是高质量解决诉求,提高企业群众满意度。截至2020年10月,诉求中心共受理各类诉件近6万件,回复率96.88%,收到感谢信94封,平均满意率83%,按时分转率100%。8890网络平台受理市民诉求4000余件,获得10星以上评价34件,以高效务实服务真真切切为企业群众办实事,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二是做好疫情防控投诉,稳定民生民心。受理疫情相关诉求万余件,涉及口罩及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短缺、涨价及质量差问题,小区封闭管理、提前复工、人员管理、健康码通行等问题。所有诉求均立即分拨,做到“事不隔日、件不过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满意度和战胜疫情的信心。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办件质量。形成日小结266份,周小结44份,印发《督查通报》10期,专报25份,组织召开联席会议5次,现场协调会5次,有效地解决了民生投诉中工作不到位、沟通效率不高和相互推诿、敷衍塞责、回避矛盾等问题。
  3.聚焦企业和项目服务,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建成。一是完善金普一号“马上办”专线。受理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2020年以来受理企业诉求276件,全部办结,真正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二是启动“项目服务年”活动。为1481个项目配备包保领导和项目“秘书”,紧盯投资亿元以上的429个重大项目,建立谋划、在谈、签约、落地、竣工项目“五个清单”推进机制,完善领导包保、专班服务机制。三是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在建设项目审批“金十条”的基础上,率先出台“绿色通道+开工环节零收费”等十项政策措施,将用水用气办理流程由原来的7个环节简化为3个,时限压缩至11个工作日,有效提高审批效率,推进项目落地。
  4.降低融资经营成本,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一是加强银政合作、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率先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十条举措”,同建设银行、人保财险等13家金融机构密集签署合作协议,获金融支持超2000亿元。二是建立金融科技服务平台。累计发放专项再贷款9985万元、支小再贷款1300万元、自有信贷资金支持47.9亿元、向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6.4亿元。三是减免中小企业房租。充分发挥和放大新区国企在抓疫情防控、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国有资产效益,为300余家中小企业承租的20万平方米国企房屋免除6个月租金约2000万元。
  5.优化水电气报装流程,提高企业群众便利度。一是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金州新区供电公司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完成28个低压台区改造项目,工程总造价2681万元。“十三五”期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8%,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9%,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为辖区农村发展、农业现代化转型、农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了电力保障。二是优化提升企业接电服务。积极开辟“互联网+”业扩报装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网上国网”线上办电,让客户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办理用电手续。三是优化水气报装服务,减低用水用气接入成本。自来水方面,建立公共服务邮箱,方便用户预报资料,减少用户往来次数,同时设立上水服务秘书,无偿为用户代办相关上水配套全过程手续。燃气方面,组建中小餐饮用户服务工作小组,快速制定报价单,缩短报装周期。
  (五)开拓创新,再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1.创新审批服务举措。在全国率先推出“24小时线上审批”、176项职权“一章审批”、“无障碍、不干扰”等举措,率先探索检疫证云签发、符合性认证服务、货物委内加工、全球中心仓等一批新模式。24小时线上“法人空间”等三项创新案例登陆国务院官网首页。“进出口商品智慧申报导航服务”入选2020年国务院第六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
  2.推动自贸区创新发展。大连自贸片区在全国第三批7个自贸区21个片区中率先完成总体方案确定的119项改革试点任务,制度创新排名第四。“进境粮食全流程监管”作为国务院第五批试点经验之一在全国复制推广;“集装箱码头股权整合新路径”和“大连冰山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等2项国企改革案例入选商务部第三批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海关归类智能导航体系”位居“制度创新十佳案例”之首。今年以来,自贸片区新注册企业6102家,占全市18.25%。
  3.创新人才引进、服务和激励机制。举办人才网络招聘大会,引进技能人才、高端人才、前沿人才。先后出台人才政策19条、集聚人才十项重点政策等,投资19亿元的金普人才小区投入使用,首批推出1000套人才公寓,共为近年引进的636名人才发放住房补贴2048万元。
  4.开展知识产权试点改革。积极推进中国北方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双中心项目建设,成立国家知识产权局大连市专利信息服务中心、中国(大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依托中国北方版权交易中心版权综合服务交易系统,建设中国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线上运营平台,实现知识产权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打造中国知识产权交易和服务的“淘宝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效用,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设立总资金额度不低于16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支持,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六)做好“六稳”“六保”,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1.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在全省率先推出支持复工复产的二十五条以及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金十条”实施意见,开辟服务企业绿色通道,推出“不见面指导”“零见面审批”“特事特办”“先用后审”等服务;为经港口绿色通道运输的疫情防控物资提供24小时操作服务,免收相关服务作业费;支持水产冷链行业稳定发展推出冷藏箱库场使用费优惠等政策。
  2.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新日本工业团地”上升为国家战略,“每月一访”赴日招商效果显现,获批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富士冰山、TDK、蒂业技凯等80个新批和增资项目落地。其中,今年3月新日本工业团地第一个龙头项目日本电产大连新工厂已封顶,投资计划从500亿日元提高至1000亿日元,并带动30多家配套企业共同入驻园区,受到了国务院的关注和好评,充分显示了日本企业对大连金普乃至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看好和战胜疫情的信心。
  3.实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三级梯度培育工程。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瞪羚企业2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31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国家众创空间7家。
  4.布局新兴产业发展。抓住疫情防控催生新产业新经济的机遇,统筹谋划布局防疫防护大健康、数字经济、通用航空、文旅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启动数字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打造“东北地区第一数字城市大脑”,为政府部门提供业务协同管理,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数据资源和信息服务。举办云洽谈、云签约,大白鲸航海时代、德邦快递辽宁总部、百年基业等118个项目签约,总投资超4000亿元。投资29亿元的数字小窑湾园区-5G物联智慧灯杆和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存在问题
  新区“放管服”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待提升,受信息化基础、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标准化覆盖率制约,网上审批的便民性还有待提升。在全面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过程中,存在执法队伍人员配备不足、知识结构老化、执法能力建设不强等问题。
  三、2021年“放管服”改革工作计划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瞄准更高标准、更高水平,认真查找差距,聚焦群众和企业关切,以更强责任感、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坚定不移地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一)做好简政放权“减法”,持续激发市场和社会主体的创造力。进一步增强简政放权的协同性,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力度,确保企业开办时间压缩、项目审批提速、群众办事方便。一要探索推进“一业一证”改革。选取与人民群众生活和消费息息相关、涉及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探索建立综合许可制度,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二要加大区域评估推行力度。组织推进对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洪水影响、文物保护、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含雷击风险)及环境评价、社会稳定等事项实施区域评估。三要依法向街道放权赋能。扩大基层管理权限,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将乡镇(街道)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新区管委会及所属部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乡镇(街道),成熟一批、赋予一批,持续推进。
  (二)做好加强监管“加法”,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在推进放权的同时,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市场监管信息化、精细化水平,防止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一要全面推行清单制度。完善“双随机、一公开”,进一步理清政府权力边界和职责,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情况,加快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同时抓紧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清单”。二要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把各部门兑现政策、履行承诺、执行联合信用奖惩情况纳入政务诚信监督考核内容,强化政务诚信建设。三要加快推进“信用监管”。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依据行业信用评价结果,对监管对象进行分级分类,并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逐步建立覆盖全行业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三)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稳步提高便民服务水平。“放管服”改革协同推进,既要放到位、也要管得住,更要服务好。要突出高效便民,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群众满意程度。一要深入推行“一窗式”改革。优化组合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及公共服务事项,将受理、审批、监管相分离,建立健全同类事项“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审批、“一档式”管理的审批运行机制,形成一体化对外审批服务模式和全程可追溯的监督管理体系。二要强化政务服务能力支撑。依托市政务服务平台和电子证照库建设,实现政府部门签发的各类证件、执(牌)照、批文、鉴定报告、证明材料等统一编目管理和规范采集入库,推进“一企一档、一人一档,在线核验、在线打印”,实现政府类证照、批文、证明等材料全方位在线互认共享。三要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一件事”主题式服务,按照“一个窗口、一套材料、一张表单、一个流程”要求,让群众实现“只跑一趟腿,办成一件事”。选择一批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办理量大的事项,推行全流程网办,提供居家打证或免费邮寄服务,让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办好“一件事”。

责编:数据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