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气温骤降,随着玉田村1例确诊病例的出现,大魏家人的心情,就像那天的天气一样,跌入谷底。那是金普新区1月5日唯一新增的确诊病例,一向好强的大魏家人多少有些不甘。
虽然我们已经连续十多天集体留宿街道了
虽然我们的微信工作群在凌晨时刻依旧热闹
虽然我们统计过的报表材料堆砌起来足足有2米多厚
虽然我们马不停蹄的下村组织核酸检测、督导检查
可这突如其来的1例确诊病例,就像众人推着沉重的车,在寒冬里,一步一步,走得如履薄冰,直盼着顺顺当当走到终点,突然,不知怎地车子就掉到坡底去了。一切要从头再来,不免沮丧低落。
有一种不甘心,也叫不放弃
“我有点坚持不住了”,从新冠疫情暴发到“7.22”到“12.15”再到“1.4”,身为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抓具体落实的科室负责人周晶像孩子似的嘤嘤哭泣起来,已经是当姥姥的人了,怎会轻易脆弱?我们知道她是真的有些累了。哭,但不会一直哭。电话响起,她又像往常一样耐心地解答文件内容,细致地询问排查结果。
出现确诊病例后,街道第一时间成立了8个工作组,事无巨细地做好统筹安排。这几天,雪结成冰,路面很滑,每天早晨街道督导工作组成员都要从街道步行到玉田村开展工作,没有到达不了的路,只有永不言弃的人。
有一种不怕事,也叫不辜负 如果不是收到900分钟通话时长套餐包已用完的短信提醒,玉田村书记主任张守斌都不敢相信,72小时内他竟然打了这么多电话。顶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封村、管控相关人员、查清行动轨迹、组织核酸检测、保障村民生活、接听百姓热线,每一项工作他都全力以赴、挂帅在前。72小时他只睡了短短几个小时,此时此刻,他似乎成了一个“铁人”。遇事不怕事,是不辜负全体村民的另一种打开方式。空无一人的乡村小路,也是全体村民对防疫战斗的另一种贡献。
“卡口值守,后石上”后石村书记兼主任崔德权掷地有声,主动揽下这项最辛苦的任务。设铁架、搭板房、接水电,4个卡口火速建成,16名村民24小时轮班值守,每一次交接班时的“辛苦了!”是大家对彼此地勉励。为家乡防疫流过汗、出过力、卖过命,将成为他们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像张守斌、崔德权这样的带头人辖区还有很多。刘家村李世刚每次都亲自带领医务人员入户检测,合理规划路线,提高工作效率。连丰村王会平、吕世涛为独居的耄耋老人送去棉被,帮其生火取暖,驾车到其女儿家做思想工作,为老人寻得一个温暖的家。
有一种不退缩,也叫志愿红
志愿者招募令发布后,短短一天时间,就有67人报名。他们中有在校大学生、蓝天救援队队员、退役军人、普通村民、检车线工作人员……“我今年50岁,没超龄,有私家车,我还是退役军人,身体素质好,肯定能坚持到底。”没等工作人员询问,大魏家村个体经营户李洪久一口气说完了自己的“优势”,不回应不是没在听,而是感动的泪水早已湿润了工作人员的双眼。
7日夜里,玉田村村民杨振国突发疾病需要立刻就医,老伴儿向村里求助,村委会二话不说,通过街道迅速与区医院取得了联系,经过及时救治老人病情得到好转,120救护车将老两口送到了九里卡口,可这三更半夜、天寒地冻老人如何回家?村里得知情况后,安排2名志愿者刁智强和范绪正用私家车将两位老人接近深夜安全送到家,面对老人双手合十,一句句“谢谢,太谢谢了”,他俩只是摆摆手说“没事!没事!”。
家乡抗击疫情的消息,也时刻牵动着在外工作的大魏家人的心,玉田村在外创业青年高婷姝出资购置2000个口罩,支援家乡,为抗疫尽一份力。
有一副臂膀,能挑千斤重担
大魏家卫生院28名医务人员应上尽上,“背奶妈妈”吴炜,身怀六甲的陈冲,无畏向前冲!既是她们的名字也是她们的行动。除了奔波在大魏家主战场以外,她们随时待命、服从安排,无论白天黑夜,不惧雪天严寒,辗转新区各地支援。取出咽试子、拧开试剂瓶、快速取样、按压消毒液,大家反复重复着这一动作,一天下来,衣服在防护衣的遮蔽下湿透了,肩膀更是酸痛难忍,最严重的时候,胳膊都抬不起来。原本柔弱的肩膀,因使命而挑起千斤重担。
责编:大魏家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