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璐)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意见》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笔者邀请了新区本地的有关专家对新政策进行解读。
党中央高度重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一次次指路定向。《意见》强调,经过5年左右的首创性、集成式探索,实现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水平、系统性改革成效、开放型经济质量全面提升,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现代产业集群能级跃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改革开放新高地。
大连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刘大志表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剧变,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10多年发展,已经从率先尝试对接国际高水平贸易规则阶段,走到了率先创新引领国际高水平贸易阶段。成为中国为世界贸易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前沿端口。因此,能否在首创性、集成式探索方面形成突破,也成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新时期重点与关键。”
刘大志指出,《意见》的首创性,集中体现在推出了大量“允许类”改革开放创新举措。例如,允许区内企业以保税物流方式开展不同税号下含金矿砂的物理混配业务;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外资企业开展电影后期制作服务;允许境外知名仲裁机构在符合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业务机构等。《意见》的集成式,体现在“以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为重点的政策体系”的系统性,是在前期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等政策制度探索基础上,对自贸试验区政策制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有助于我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领域高效配置资源要素,是我国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系统体现。
刘大志表示,大连自贸片区积极应对对等关税等突发冲击,在贸易、投资、资金流动、交通运输、人员往来自由便利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等多方面,系统打造柔性贸易示范区,提高应变能力,实现区域跃升;大连自贸片区应积极调整贸易圈层指向,主动迎接全球贸易格局碎化和重构的挑战与机遇,面向CPTPP、RCEP、一带一路、东北亚、北冰洋航道、“中国-东盟-海合会”合作等倡议着力进行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以高水平开放引领大连与辽宁振兴。
大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霍云福教授表示,《意见》明确支持各自贸区开展制度型开放探索,大连作为东北唯一入选城市,将在数据流动、极地经济、银发人才等领域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改革样本。
他指出,根据《意见》提出的支持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发展、推进以境内期货特定品种为主的期货市场开放、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人才政策、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全产业链集成创新等政策,大连自贸片区可推出四大突破行动:国际装备巨头入驻保税区,翻新欧美淘汰设备适配国内需求;推出“玉米深加工需求指数”,日韩企业可据此精准投资东北农业,预计带动200亿产业链增值,本地玉米收购价或上涨5%; 国企高工退休后可保留待遇转入民企;可将大连闲置氢能卡车产能置换长春汽车芯片产线,预期新能源汽车价格有望更亲民,氢能重卡或降价10%。
大连这座东北亚门户城市,正依托政策红利和地缘优势,在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中探寻突围路径,多项举措将直接影响市民就业、物价和消费体验。到2025年底,大连自贸片区将变身“国内大市场战略响应器”——进口商品更实惠、本地制造更畅销、就业选择更丰富。“以后在家门口既能买到便宜洋货,又能把大连装备卖向全球,这才是真正的双赢!”霍教授说道。
责编: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