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资 > 新区动态

1984年: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

信息时间::2018-09-03

字体:[小]

  历史的机缘选中了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就是马桥子。1984年10月15日,“神州第一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大连经开区)在这里诞生,拉开了全国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序幕,也打开了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

A 34年前,“神州第一开发区”诞生

  大连经开区的成立,最早要从1980年开始。那年,中央在南方沿海创建了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这在辽宁省、大连市都引起强烈反响。当时的省领导向大连市提出一个问题:南方建设特区,辽宁怎么办?大连怎么干?是不是也可以要求建设特区?有没有条件建设特区?同年,大连市向中央提出在大连建设“特区”的想法,虽未获批准,但却开启了大连追逐“特区梦”之路。 

  终于,破冰的时机在1984年到来。这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几个特区之后说:“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现在的特区之外,考虑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同年5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还特别提到“大连是东北三省的主要港口城市,也可以考虑利用日本的资金和技术需要……”
1984年10月15日,大连经开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第一个正式奠基建设。 

B 34年间,区域发展变化翻天覆地

  回首大连经开区建区之前,这里仅有10余个小型乡镇企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微不足道。如今,万宝至马达、佳能、博格华纳、辉瑞制药、英特尔等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形成万商云集之势。截至2017年底,大连经开区注册企业已达3万余家,外商投资企业400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70余家,已经形成了石油化工、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34年间,大连经开区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全国第一”:1985年,中国首部《开发区条例》在大连经开区诞生,为全国各开发区科学规范管理、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在全国首创为外商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项目推进服务中心”;中国第一家日本独资企业——万宝至马达落户;成立全国第一个外企党支部和外企党委;打造“中国第一工业团地”——大连工业团地;创立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个“马上办”……特别是从1984年到1994年这10年间,大连经开区的开发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协议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社会总产值、出口创汇金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各开发区之首。 

  数据的对比,也反映出大连经开区的建设成就:1984年,以1000万元启动资金、2亿多元银行贷款、1亿美元外汇额度起步;到2017年底,大连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06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56.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2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1.3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内资59.4亿元。

C 34年后,新征程上扬帆起航再出发

  寒来暑往,沧海桑田。从1984年的3平方公里起步,大连经开区的机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面积逐步扩大。2004年大连经开区管委会与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合署办公,2005年与大连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合署办公,2008年双D港划归大连经开区,2010年大连经开区与金州区合并组成金州新区…… 

  2014年6月,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的获批,更为大连经开区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6年,金普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设置方案公布,大连经开区成为金普新区4个功能区之一,规划管理面积422平方公里,涵盖9个街道,下辖5个产业园区,享有新区经济管理权限,承接国家、省、市赋予国家级新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当年6月,大连经开区管委会重新组建并迁址小窑湾国际商务区。2017年4月,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正式挂牌,大连经开区成为大连自贸片区的重要承载区,“神州第一开发区”建设由此掀开新的篇章。 

  当前,“‘两先’建设、金普先行”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又一次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的大连经开区,在金普新区建设“一地一极三区”的新征程上,会不断创造令人瞩目的“惊艳”成绩,夺下新的“第一”,正如一路走来的那样。 (记者 方亮)

责编:新闻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