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一座城,如果没有山做依靠,就会让人心里不踏实而缺少一些稳固性;一座城,如果没有山做映衬,就会让人觉得平淡无趣而徒增失落与遗憾。非常幸运的是,大连三面环海又多山,尤其是城市中还有座大黑山……”在《行走·大黑山》一书中,作者这样写道。
对于每一个新区人而言,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大黑山情结”。这不光因为大黑山是“辽南第一山”,可以“一山观两海”,更因为它是“城中山”,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正如《行走·大黑山》一书所写,“大黑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城市文化品位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是地域特色的一个象征。”
当前,国家级金普新区正在加快建设,在见证金普新区发展的同时,大黑山也将迎来“蝶变”,在“蝶变”中树起新区文化旅游的地标。
“蝶变”基于历史立于当下
大黑山风景优美,金州古八景中占了四景,且古迹颇多,传说故事动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
金普新区的成立,不仅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文化、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年6月28日,市委常委、金普新区、金州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世坤专门带队徒步调研大黑山,提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原则,立足国家对金普新区的战略定位,深入挖掘大黑山的文化旅游内涵,为新区文化旅游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事实上,在新区旅游业发展中,大黑山一直是山岳历史文化型旅游的重要一翼。据大黑山风景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黑山风景区对市民游客开放的主要景点有5处宗教活动场所,关门寨至主峰、唐王路至主峰2条登山路径,以及杜鹃花海等,每年接待市民游客4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600万元左右。大黑山实现“蝶变”,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现实需要。
“蝶变”以保护资源为前提
大黑山属长白山系,山上遍布头角峥嵘、体态嶙峋的巨大岩石,它们刻写记录了大黑山的历史,地质学家用科学的方法对大黑山最古老的岩石进行年龄测定得出,大黑山底层变质岩已有25亿岁高龄。所以,“大黑山上的一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宝贵的资源”。
但由于大黑山风景区不是完全封闭的景区,登山野路有50多条,加之景区内还有一些民居等,并出现了不少违建,景区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开发大黑山,须在保护好大黑山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稳步、小步开发。为此,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高度重视下,大黑山风景管理中心聘请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对景区进行全域规划,目前正着手把景区规划装入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大盘子”里统筹设计。
挖掘内涵是“蝶变”的核心
大黑山的“蝶变”,核心在于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出来,并通过开发建设完好地展现出来。
据了解,在新一轮规划中,大黑山风景区被划分为东部、南部、北部、中部和峰顶5个方位,分别打造旅游产业项目片区。其中,峰顶区域的开发将凸显唐文化色彩,东部、北部、中部以宗教文化为主,南部则将重点保护和开发大黑山自然景观。同时,将对景区内的民居进行改造,通过一定的建筑风格凸显唐文化的特色和辽南文化的沉淀。届时,大黑山将被打造成东北地区“风景最美处、文化最深处、宗教最圣处”,成为新区文化旅游的重要承载地和市民游客登山健身、旅游观光的更好去处。
大黑山风景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开发建设的核心,今年将启动建设连接朝阳寺和响水观的“响水川”地质廊带,力争在明年形成新的景观景点。 (记者 孟梓棋 实习记者 王强)
责编: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