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包时光 通讯员 王蔚)遇到困难需要法律援助?有矛盾需要人民调解?不懂的法律法规需要咨询?在新区,百姓将不用为此犯愁了,因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将越来越成为现实。昨日,于海青岛街道召开的新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现场会明确,从今年6月1日到11月30日,新区实施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今年,市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列入2018年市政府其他民生工程项目,“推进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打造‘十分钟便民法律服务圈’”。按照考核指标,新区至少建设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9个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19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百姓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实体平台建设在功能职责定位上采用“3+X”建设模式。“3”为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基本职能,在公共法律服务中起主导作用;“X”为拓展职能,可根据需要和条件引入律师、公证、专业调解、安置帮教、监所远程视频探视等服务,可将社区服刑和刑满释放人员帮扶管理与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整合。根据会上下发的《关于推进全区街道、村(社区)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线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化解矛盾纠纷、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咨询等7项职能;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作为服务基层农村、社区的法律服务平台,主要工作职责包括解答法律问题、代办特殊法律服务、参与纠纷调处工作等6项。
金普新区党工委委员、政法委书记李鹏业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全区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提高站位,因地制宜,主动了解和掌握辖区百姓更新更广泛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制定好“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要坚持公共法律服务优先,合理排布场所地址,规范服务行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新区成立督导评估工作组,确保实体平台建设任务如期圆满完成。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是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司法行政机关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窗口,是切实解决办事难的一种有效载体。目前,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在进行场所选址,海青岛街道已在全区率先建成街道、社区两级实体平台。海青岛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80平方米,有一厅、四室,并设立巡回法官席、律师流动岗、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一站式工作台;在金源北里等8个社区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其中,金源北里社区的服务站作为示范点,设法律工作室,其他7个社区的服务站设服务窗口,“预约、定期”开展法律服务;此外,街道还建立社区矫正宣告室、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咨询室,制作法治文化墙和法治文化长廊,为辖区居民提供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的公共法律服务。
责编: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