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本方案聚焦“一地一极三区”战略定位,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紧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命健康5大优势产业,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和海洋经济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综合服务等环节入手,深度挖掘潜力优势,布局建设重点项目,发展培育链主企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7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3个60%”提升目标,即与2024年相比,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0%,规上(限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增长6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60%以上,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较高水平融合共生,特色明显、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对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研发设计环节
1.促进研发设计服务增量提质。推动新区企业创新平台提档升级、体系优化。支持冰山集团、通用大连机床、光洋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的研发设计部门做大做强,鼓励集团公司组建独立研发设计中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招引更多研发设计类企业落户新区,培育壮大研发设计类企业市场主体规模。支持央企、省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知名跨国企业在新区设立研发总部。依托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研发设计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制造业企业之间开展交流合作,更好赋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每年推荐申报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力争到2027年,各类研发平台总数达到340家。
2.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强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落实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模式,激发科研机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松木岛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连大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等平台提质升级,新引进一批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多领域的服务机构,力争到2027年,开展中试服务60项以上。持续提升北方国家版权交易中心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示范机构服务能力,全方位、持续性加强科技创新对产业转移升级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7年,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6家以上,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有效提升计量检测能力。做大做强诚泽检测等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技术领先、便利快捷的检验检测平台,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取得国内外权威机构资质认定证书,为新区重点产业提供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鼓励重点企业开放实验室和检测资源,共建检验检测共享平台,拓展检验检测服务范围。发挥自贸制度优势,支持大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建设综合云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2025年底前建成检验检测共享实验室项目。
4.拓展工程技术服务业态。支持新区优质骨干招标代理机构发展壮大,招引一批资质优良、信誉良好的招标代理机构,开展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打造规范有序、健康向上的招标代理服务市场环境,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全力支持建筑业领域开展EPC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协同管理,提升建筑业服务质量与专业化水平。力争到2027年,依法必须招标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采用EPC方式占比达到85%。
(二)生产制造环节
5.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聚焦软件、信息技术、信创替代等重点方向,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性强的优势企业。鼓励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聚焦新区重点行业,加快建设捷匠科技等一批行业级、专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输出成熟典型案例进行复制推广,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大连工业仿真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业互联网通用平台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工业仿真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企业50家以上。
6.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积极推进智创园、智造园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信创、数据安全、智能智造等重点产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数据要素型企业,不断壮大数据要素产业规模。加强与中国电信合作,推进超算中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性能算力供给能力和水平。部署DeepSeek等AI大模型,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应用,引领数字经济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构建“产品+内容+场景”数据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强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综合服务。依托大连数产公司组建“数商联盟”,促进公共数据流通利用。力争到2027年,算力销售业务产值规模达到3000万元以上,智创园入驻规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8家,总产值超过3亿元。
7.加快发展节能与环保服务。着力引育松岭基金等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机构,加快先进技术引领应用,积极推广绿色技术,推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力争到2027年,建成10个以上细分领域项目,产值突破100亿元;打造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1家上市公司;建设1个国家级实验室。以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园区为牵引,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重点研发平台,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谋划建设全国碳市场辽宁服务中心。开展好气候投融资试点,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绿色低碳经济领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7年,引入双碳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申请建设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1个;提供低碳服务的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上,产值超30亿元。
(三)销售流通环节
8.优化提升批发与贸易服务。利用好新区开放优势、产业优势、港口优势,发挥好自贸片区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平台作用,立足现有批发与贸易服务存量,不断扩大增量,积极引进新的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推动以石化、油脂、金属等为核心的批发贸易业,逐步拓展更多新型贸易业态,提升新区批发贸易服务水平。支持SK海力士等制造业企业成立销售公司,引进大宗贸易企业落户新区,扩大新区贸易规模。加强企业走访,推动石化类贸易企业等重点批发和服务贸易企业及时纳统,助力限上批发业提升统计增量。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推动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石化、油脂、金属等销售集群限上企业数量达到240家;新成立企业当年销售额总计达到40亿元以上。
9.推动电子商务服务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跨境电商、产业电商等电商业态,健全电商企业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加快开拓海内外市场。依托大连跨境电商综试区发展核心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推动跨境电商出口。支持万众云仓等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壮大,扩大日韩俄等国名优精品进口规模。依托跨境电商出海服务中心,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省级公共海外仓建设,提高对外贸易便利度,促进制造业和电商平台共同发展。加强跨境电商主体培育。鼓励产业电商平台与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专业服务外包合作,全方位服务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等环节,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力争到2027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70亿元以上,新增各类跨境电商企业200家。
(四)综合服务
10.创新发展融资租赁服务。依托机场和港口等优势资源,支持企业扩大飞机、船舶、海工装备、集装箱和汽车等领域融资租赁业务,丰富融资租赁业态、创新融资租赁模式、壮大融资租赁产业规模。吸引招银金租、中银金租等知名企业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等出资主体在新区设立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机构、专业子公司和特殊项目公司,开展相关租赁业务,鼓励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引导融资租赁企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能转移。力争到2027年,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公司设立的项目公司达到15家;建成2艘MR型油船。
11.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积极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提供丰富多元的金融产品,持续提升“首贷续贷中心”服务效能,加快建设基金小镇,推动引导母基金健康发展,搭建银企沟通桥梁,为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坚实资金保障。加快推进产控集团融金征信平台建设,开发优质征信类产品,为企业提供全面、精准的征信服务,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支持金普担保等融资担保机构借助科技金融手段,推广线上化、无抵押、纯信用的融资担保产品,扩大业务规模,提升服务效能。力争到2027年,落户出资基金和非出资基金达到12支以上。
1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充分发挥新区专业化码头和临港产业带优势,全力推进汽车、粮食、冷链等特色物流集聚发展。推进大窑湾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落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相关任务。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中欧班列,广泛推广“一单制”,打造大连中欧班列沿海集结中心。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智慧物流,加快推动物流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无人集卡、自动叉车、智能地磅等智能设施,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提升企业服务质量。大力发展低空物流,完善起降基础设施网络,科学布局低空飞行起降点,不断拓展低空物流应用场景。推动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引导物流深度融入制造业各环节,发展零库存管理、生产线边物流等新模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力争到2027年,物流领域产值(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4家以上、过5亿元企业7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达到3家。
13.培育壮大人力资源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构建“一厅多园”的国际化人力资源服务业格局。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建设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鼓励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大力招引人才。紧紧围绕新区重点产业人才缺口,以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校企合作,组织开展高质量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力争到2027年,数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入驻企业15家,三年营业收入不低于2亿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主体责任,结合工作实际,抓好工作落实。要注重整体联动性,坚决打破部门壁垒,促进信息共享,构建紧密高效的协同合作体系。要围绕各部门各单位的职责任务,挂图作战、打表推进、闭环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二)强化政策支持。落实支持创业投资、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费用等政策措施。用好发展改革、工业、科技、交通、人才培养等领域资金,发挥专项贷款作用,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各领域重点项目、重大平台支持力度。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培育壮大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制造业企业进入服务业的政策壁垒。
(三)强化统计监测。开展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总量、增速核算,强化生产性服务业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及时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按照“可统计、可监测、可评估”原则,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及重点领域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重点指标监测机制、信息共享制度,动态跟踪监测数据变化,及时反映重点领域行业发展情况。
文件解读单位:大连金普新区党工委政策研究室
文件解读人:王妍喆
解读人办公电话: 0411-8757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