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走进大连市金普新区向应街道“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园”,18座棚顶6米多高的大棚里异常开阔,大棚里的铁皮柿子郁郁葱葱,开着黄色的小花。村民王金叶和王连君坐在能滚动的两轮小凳子上给铁皮柿子吊蔓,吊蔓的白线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个大棚。
这18座大棚是由向应街道的8个村党组织领办创办的合作社入股公司经营的。“过去8个村各唱各调、各自为战,如今攥指成拳合成一台戏。”向应街道党建办主任李鸿伟的话,点出了这场乡村变革的关键。
近年来,金普新区针对部分乡村产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资金分散等痛点,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抓手,推动村集体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合作社入股成立公司,将“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目前,向应街道、炮台街道、石河街道已形成村办公司模式,其中既有多村入股的“共富公司”,也有聚焦专业服务的供销公司,还有转型运营的旅游公司。
这些公司的运营情况究竟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8个村一起建18座大棚:村集体尝甜头
“如果这8个村各建各的大棚,是不是每个村都得有个看护房,每个村都得打口水井,那成本可就高了!现在这18座大棚集中在一起,只修一条路、打一口井、建一个看护房就可以了,集中起来才能干大事儿啊!”10月17日, 李鸿伟深有感慨地说。
这一改变始于2023年3月的机制创新。向应街道以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关家村为中心村,联合土门子村、城东村等7个联建村,跨村联建成立街道产业联合党委。街道产业联合党委牵头统筹协调各联建村成立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推动街道8个村级合作社采取资金入股方式,共同成立大连众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采取“上级投入+各村入股”形式筹集资金800余万元,建成18座集中大棚,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园。
城东村“两委”委员邵本武正在大棚里忙活着。作为技术员,他无偿负责大棚的技术指导。“集中出资,集中建设,也好集中管理。我住在北边的村子,不用东奔西跑,在这个集中园区作指导,省了不少心。”公司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市场化运营方,村“两委”委员和运营方技术员共同担任大棚技术员,规避了村级管理经验不足的风险。
责编:向应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