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立胜)近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金普新区精选5项特色非遗项目全程参展。在这个汇聚155个国家和地区来客的国际平台上,新区以非遗为媒,成功搭建起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桥梁,让本土老手艺成功圈粉中外宾客。
此次参展的五项非遗项目,是新区的传统手艺名片,其中有三项为省级非遗项目。辽南刘氏面塑以糯米粉为原料,经调色、塑形等纯手工工序,塑造人物、花鸟等鲜活形象。传承人刘吉程深耕技艺多年,作品细腻逼真,兼具观赏性与民俗底蕴,是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动载体。金州鸟虫篆刻是将鸟、虫等动物形象融合于书法、绘画、雕刻之中。传承人阎峻为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作品屡次获奖,并作为国礼被多国政要、使馆收藏。“从大连的街巷到人文展示的平台,金州鸟虫篆刻承载的是技艺与城市的文化记忆,愿这份传承能跨越山海、传递美好”。阎峻说。辽南“炻器制作技艺”承载着本地人数百年的生产生活记忆。“炻”介于陶与瓷之间,以大连本地青泥为原料,经手工制坯、柴窑烧制而成,因其质地坚硬、透气性好,更适合做茶器。传承人邢岩表示:“展会上不少人对炻器的烧制工艺感到好奇,辽南炻器就是以古法复刻古韵,让博物馆的馆藏记忆变成百姓手中的实用器皿。”
两项市级非遗项目也格外引人注目。金州五谷画是金普农耕文化与手工艺术的巧妙结合。五谷豆艺是以豆类及其他谷物为材料,利用其天然色彩与形状,通过选料、处理、构图、粘贴、装裱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将自然谷物转化为山水、花鸟、人物等立体艺术作品。传承人崔岩兴奋地说:“大家对五谷画非常感兴趣,围着问制作工艺,这是我参加进博会之前没有想到的,作品全部销售一空,还有的顾客没有买到,现场直接下了订单。”金州皮艺传承人刘勇深耕皮雕技艺30余年,以优质牛皮为原料,经设计、雕刻、染色、打磨等十余道工序,打造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皮雕制品,作品多融入辽南民俗元素,刻工细腻、肌理饱满,尽显传统皮革工艺的质感。
截至目前,金普新区共拥有非遗项目111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11项、市级非遗52项、区级非遗47项,形成了覆盖国家、省、市、区四级的层次分明的非遗文化体系。这些本土特色非遗资源既是新区历史文脉的鲜活印记,更是凝聚地域情感、传承民俗智慧的重要纽带,为厚植文化自信筑牢了本土根基。同时,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还进一步丰富了金普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为提升新区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未来,新区将持续深耕非遗保护,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文化动能,为文化强区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责编: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