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新区动态

“开建”:大连开发区建设“先头部队”

信息时间::2018-09-05

字体:[小]

  34年前的大连开发区,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谁来打头阵?大连开发区为全国开发区提供的模式是:组建开发建设公司。“开建”由此成为大连开发区建设的“先头部队”。 

  1984年6月1日,对于许多老开发有着特殊的意义。那一天,刚组建十几天的开发建设公司,第一个进入马桥子村,从此这片土地掀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篇章。 

  “六一是儿童节,儿童象征着未来,象征着新生事物。我们开发区也是新生事物,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开发区建设好了就是祖国的一朵花。我们是进驻开发区的第一支队伍,兴办大连开发区,是有利于当代、造福于后代的大事。咱们人数不多,担负的任务却很重。中央要求大连开发区更开放一些,步伐更大一些。咱们不要辜负全市、全省人民的重托。大家要好好学习,拼命干!”时任市建委主任范永昌被任命为开发建设公司第一任总经理,他让大家热血沸腾的一席话,和那同样令人激情澎湃的拼搏岁月,深深印刻在了老开发们的心中。
担负起大连开发区“七通一平”建设任务的开建公司,当时堪称开发区的“会战指挥部”。在小渔村这片“处女地”,建设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开建人为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的区域精神,做了第一个注解。 

  本报新闻前辈王国栋曾采访写道,当年市房产局的总工程师张士英,做过棒棰岛宾馆、碧流河水库、大连至旅顺中路大桥、龙王塘军港给水工程、海军学校等许多大工程,到开建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那一年正好60岁,马上要退休了。张士英在回忆中说:“我当时是开建公司里年纪最大的,但在年轻人的队伍里,我也感到自己年轻了。我来的时候,家里人和同事还有些不理解,说开发区那么苦,你去干什么?在家里享福多好。我想,年富力强的时候总是搞运动,耽误了许多时间,现在赶上了这样大的项目,这也是我最后的一个机会了,所以说再苦再累也高兴。”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建公司在市建委、城乡建设规划局、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房地产局、电业局、交通局、财政局等部门、企业抽调了一大批精通业务、有实践经验的干部。市委对选派到开建公司的干部认真挑选、严格把关,既保证开发区的队伍年轻化,有朝气,勇于开拓,又为开发区的长远发展做了充分的考虑。清华大学土建系毕业的郭迅几经波折,甚至惊动了市长魏富海,从专业不对口的省直属单位调到开建公司规划设计室担任工程师,开始参与总体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工作。1984年从总参谋部退伍的孙乃松,以日语考试第一的成绩,分配到开建公司办公室联络处,负责接待外宾……从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价值与“神州第一开发区”的成长紧紧连在了一起。 

  考虑到建设初期主要是依托老市区,要与市各有关部门进行工作协调,市委决定开建公司下属15个部室的负责人,绝大多数由大连市政府各局的领导兼任,如开建公司财务部部长由市财政局副局长周海斐兼任;物资器材部部长由市物资局副局长孔宪令兼任……“开建模式”,也为全国开发区的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先例。 

  开建公司进入马桥子村后,大孤山乡把政府办公室、各生产大队办公室和刚刚建成不久的乡政府俱乐部——东方剧场都腾给开建公司用,15个部室被分散到5个地方办公。据老开发回忆,当时马桥子一带还是农村,生活和工作条件都较差,范勇昌带领第一批进驻的同志,无论干部群众都是住在工棚和当年生产队的知青点,各居住点自己垒大锅起灶。没有自来水,就与百姓一样挑井水用。没有通讯电话,公司安排两名年轻人专门送递文件材料。冬天冷有时生火炉子,有时就不生。夏天蚊子咬,伙食也不好。规定半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环境异常艰苦,大家吃了不少苦,但精神状态特别好,团结一致,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毫无怨言。每位建设者心里都燃烧着一团火,“有中央实行沿海城市开放政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然希望越快越好,开工越早越好。”他们全心全意要把开发区建设的第一仗打好,也因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大连开发区的建设首先是从“七通一平”(即上水、下水、电力、通讯、供气、供热、道路通,土地平整)开始的。在国家低息贷款和省拨给的钢材、木材和煤炭的支持下,开建公司开始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考虑到商业、宾馆、医疗、学校等一些相关配套设施完全依靠老市区也不行,按照规划,宾馆、写字楼、学校也开始动工兴建了……小渔村迅速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希望也如朝阳般在这片土地冉冉升起。 (记者 莫菲)

责编:新闻中心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