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名医嘘寒问暖、免费问诊,十几元的保健食品包装成“内供特效药”卖出几千元甚至几万元的天价。近日,一个假冒名医专家免费问诊、销售保健品的诈骗团伙被端,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吕某甲、吕某乙、吕某丙、吕某等八人批准逮捕。
两个月买了十万元“内供药”
“我觉得这些药品都是真的,就是价格太高了,现在对方不接我电话,怎么办呢?”2020年10月23日,69岁的金大爷(化名)来到鸣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7月初开始从“国家健康中心”和“中科院宋院士”处购买内供药,可现在对方断供了,不知如何是好。
金大爷回忆,七月初的一天,他接到了来自“国家某个保健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电话,对方询问了金大爷的身体状况,得知他患有小脑梗,还曾中风过,就推荐了一款“别人买不到的国家专属保健品和药品”。几分钟后,“国家健康中心”的宋院士又打来了电话,极其耐心的为金大爷问诊,并神秘的透露了一个好消息:国家刚研发了肝细胞肽的药品,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种药品从不对外销售,都是内供给国家干部吃的。现在金大爷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花费4000元,就可以购买到这种药品,而且一次购买、终身享用。一听这话,金大爷心动了,合计着自己已经到了70岁这个年纪,是该为自己的健康投资了。于是二话不说,金大爷下单了。
几天后,金大爷就收到了这份内供药,而这期间,这名热心的“宋院士”每天通过电话嘘寒问暖,跟进他的病情,也让金大爷十分感动。于是,在随后宋院士接二连三的推荐中,金大爷又陆续以15000元、4万元、35000元、8000元、3000元购买了各种新的“内供药”。到了9月初,金大爷为了买药已经花光了10万多元的积蓄,于是在“宋院士”又一次推荐中,他与对方商量不再购买新药。此后,“宋院士”便再也没了消息,之前承诺“终身享用”的药品也再没寄来过。无奈之下,金大爷只好来向警方求助。
千余名老人被骗近500万元
根据线索,警方迅速展开调查,很快确定了这是一个假冒名医问诊、销售保健品的诈骗团伙,锁定嫌疑人后,今年4月7日,常州公安武进分局组织警力赶赴河南濮阳、北京通州,抓获以吕某甲、吕某乙为首的30人犯罪团伙。
经审查查明,吕某甲自2016年起,就在北京进入了一家电话销售保健品的公司,几年工作下来,熟练掌握了诈骗的话术和运营方式。2019年5月,吕某甲开始自己筹备在北京开公司,一年后又将公司迁回老家河南濮阳,并招募了一批业务员。据吕某甲称,公司的业务员严格分为三个部门,分别负责不同的业务。一部业务员自称为“北京爱健康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向全国各地的老年人电话推荐免费的保健品套餐,只需对方支付几十元的快递费即可,而这一类保健品,成本不超过十元。当老年人收到这些保健品套餐后,会发现里面还附带了一份刮奖单,刮开抽奖,所有人都会发现自己中了价值千元的特等奖或一等奖,如果根据刮奖单上的客服电话打回去,那么,套路的第二步就开始了。
“就算不打电话过来问抽奖,我们的业务员也会主动打电话去跟进的。”吕某甲称,到了这一步,二部的业务员就会伪装成“北京爱健康服务中心”的资深医生,一方面为老年人介绍奖品,一方面引导其看宣传册,讯问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等,从交流中判断对方是否有意向购买产品,再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相应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要卖出三五千的价格,而成本不会超过一百元。如果老年人中招购买,三部的业务员就会紧跟出场。这些业务员会假扮成“哈佛医学院的名医”,或“中科院的院士”,对老年人嘘寒问暖、耐心问诊,建立信任后,根据对方的工作、退休等情况,判断经济实力,进而推荐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内供药”,而这些“内供药”实则为普通食品,进价在一百元左右。
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期间,以吕某甲、吕某乙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用虚假宣传、虚构身份、虚假诊疗等手段,诱骗老年人相信这些药品、保健品的疗效,以极高的价格向老人年售卖这些成本极低的产品,截至案发,已核实全国受害人1010名,涉案金额近500万元。
警惕“精准投放”式保健品诈骗
案件办理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发现,该团伙成员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医学背景,像吕某甲仅24岁,中专学历,但是面对不同患者,他们扮演的名医专家却从未露马脚。原来,吕某甲等人对客户群体有着“精准”的选择:“我们选择中老年、三高、糖尿病的人群。”吕某甲称,首先他们会利用非法的渠道,获得一些曾经购买过保健品的老年人的联系方式,据他们分析,这些老年人注重自身健康状况,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且不会上网,信息渠道单一,因此无法辨别“内供药”的真伪。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伪装成名医的业务员则有一套完整话术:先通过打亲情牌,拉家常、关心病情,以建立信任,再有技巧的询问客户身体、家庭、用药治疗史等情况,为客户诊断病情。这种诊断结果,在老年人看来非常准确,但其实这些“名医”就是根据老人目前正在接受的治疗情况,顺着话头来说而已:“如果客户满意目前医院的治疗方案的,我们会认同,再提出我们的产品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客户觉得目前的治疗没有效果,我们就否定,在灌输一个概念,我们的治疗很新颖,水平很高。”
到了这一步,大多数老年人都已经信任了“院士”的治疗方案,此时再下一剂猛药,称这些药品都是市面上买不到的“内供药”、“吃了可以完全康复”、“会一对一负责到底”,大多数老年人就会毫不犹豫的掏钱购买。
检察官提醒 :
这类瞄准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定位群体越来越专业化、精准化,老年人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对社会信息接受较少,且更关注身体健康,容易被所谓“高效药”、“内供特效药”等幌子蒙骗。因此,遇到推荐保健品的情况,老年人还是应该多与子女、家人商量,切勿因为急于求医、派送礼品等诱惑,陷入诈骗陷阱。另一方面,没有任何一种药品或者保健品可以包治百病,一旦患病,还是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根据医嘱用药治疗。购买保健品时,不要听信销售人员的一面之词,要认准“蓝帽子”标记,并及时索要发票等凭证,妥善保管,以便日后维权。
责编:政法委